3月1日下午,应我校副校长刘勇胜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讲座教授、西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赵国春教授为我校师生作题为“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名家论坛学术报告。受疫情影响,本次论坛在腾讯会议、蔻享会议、地球科学编辑部等直播平台同时开展。报告由刘勇胜教授主持,各平台累计5000余人次参加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互动。
赵院士首先论述了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研究的必要性,并提出板块构造在解释大陆起源方面所遇到的挑战,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并被誉为地学史上一场革命的板块构造理论虽然能圆满地解释显生宙至元古宙几乎所有的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却无法解释太古宙大陆克拉通的基本特征,包括绿岩带内高温(~1600℃)科马提岩的成因,占太古宙陆壳总面积70%以上的TTG岩石成因,以及反映垂向运动的片麻岩穹窿构造样式成因,缺失蛇绿岩、蓝片岩、榴辉岩和双变质带等板块构造特征标志的原因。所有这些都说明太古宙大陆可能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某种前板块构造体制。赵院士系统归纳了目前地质学家们已提出的若干个前板块构造模式,包括地幔柱(mantle-plumes)、重力凹沉(sagduction/drip)、热管(heat-pipes)、滞留盖(stagnant-lid)构造等,但这些前板块构造模式尚不能圆满解释大陆起源与演化。赵院士指出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者应该瞄准前板块构造与大陆起源这一当今地学领域重大前沿科学命题,凝聚国内前寒武纪地质研究领域的中坚骨干力量,在综合集成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上,对世界典型太古宙克拉通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数字热模拟和行星对比研究,力争构建一个能够圆满解释太古宙大陆起源与演化的前板块构造体系。
报告结束后,赵院士就“地幔柱模式与TTG形成关系”、“太古宙地幔柱与现代地幔柱的区别”、“地球早期TTG形成方式”、“显生宙TTG是否存在”等问题与师生在线展开热烈讨论。
最后,大家再次感谢赵院士的精彩报告,希望在香港的各位同仁和广大同胞注意疫情防护,并诚挚邀请赵院士来武汉做客。
【报告人简介】
赵国春, 1985和1988年在原长春地质学院(现并入吉林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在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和西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和超大陆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1) 率先提出全球大陆在20-18亿年期间相互拼合形成一个超大陆,并建立了该超大陆的重建模型;(2) 在华北发现了两条18.5-19.5亿年喜马拉雅型陆-陆碰撞带,并提出华北基底是由若干微陆块在早元古代拼合而成;(3)重建了东亚陆块群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至Pangea超大陆形成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古地理位置,并提出Pangea东亚重建新方案。1998年以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SCI总引5万余次,H-index = 130。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Pangea的东亚重建”首席科学家,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华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与Columbia超大陆形成”的第一完成人,同年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GSA)会士,2017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18年获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地球科学奖,201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发展中国家世界科学院(TWAS)院士。2010-2022年担任国际主流SCI刊物Precambrian Research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