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动态

赖旭龙教授团队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Current Biology(2019),Paleogenome reveals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extinct giant panda to extant populations

发表时间:2019-05-10点击:

201959,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当代生物学》(IF=9.251)在线刊发了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团队,与德国波兹坦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成功测定了首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的相关研究成果。

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从古至今急剧退缩,在北起我国周口店、南至华南大部乃至越南、缅甸的东南亚广阔区域留下诸多化石记录。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样品系在我国云南腾冲江东山发现的全新世大熊猫个体,放射性碳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该个体生存年代为距今5,025 ± 35年,是迄今发现的该地区最晚的大熊猫化石记录。

研究人员运用古DNA实验方法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得到了1.2倍覆盖度的大熊猫全基因组。对该基因组的分析发现,该全新世大熊猫样品代表一个与现生大熊猫不同、现已绝灭的大熊猫遗传谱系;该谱系与现生大熊猫共同祖先种群的分化,早于现生大熊猫三个不同地理种群(即:秦岭种群、岷山种群、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种群)的形成,且与现生大熊猫的祖先种群存在基因交流,使得该绝灭谱系的部分基因在现生大熊猫基因库中幸存。

论文的第一及共同通讯作者盛桂莲副教授表示:对于物种保护而言,除了种群大小这一参数,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影响其演化存亡的另一个关键因素。该研究确定大熊猫在演化过程中丧失了特定的遗传谱系,付出过遗传多样性降低的代价;绝灭遗传谱系中通过种群杂交渗透到现生大熊猫基因库中的少量基因,可能有助于大熊猫在将来的演化过程中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该项研究得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2017)、CSC-DAAD中德科技合作项目2016-2041)、欧洲研究理事会联合基金301763资助。 2005年的野外探险考察,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DEB-0103795和云南省科委基础研究基金601197的联合资助,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加州科学院联合组织实施。

论文信息:

TitlePaleogenome reveals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extinct giant panda to extant populations

AuthorsSheng G.L., Basler N., Ji X.P., Paijmans J.L.A., Alberti F., Preick M., Hartmann S., Westbury M.V., Yuan J.X., Jablonski N.G., Xenikoudakis G., Hou X.D., Xiao B., Liu J.H., Hofreiter M., Lai X.L., Barlow A.

SourcesCurrent Biology 29, 1-6

Available online9 May 2019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ub.2019.04.021


 

专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