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栏目
社科动态

“疫情防控—地大声音”信息简报(第五期)

发表时间:2020-02-27点击:

      我2月22开展了疫情防控—地大声音活动延续以来,截止目前,收到13份给疫情防控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方案。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报送给教育部办公厅、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委信息处、武汉市委、新华社智库专刊、学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防控指挥部,这些建议主要来自地球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体育学院、环境学院、材料与化学学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博物馆、发展规划处、学工处等。具体如下:

地球科学学院刘勇胜教授提出:现在可能还存在瞒报或者不愿意报的,鉴于这种情况,应通告一下必须让所有有症状的人在规定时间内主动登记报告。在规定期限内拒不履行登记报告义务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司法机关将依法从严惩处,并纳入征信体系进行多部门管理和惩戒。

马克思主义学院傅安洲教授,博物馆刘先国,范陆薇,刘安璐老师提出:在武汉市建设“中国防疫博物馆的建议:分别从建设国家防疫博物馆的重要性,国家防疫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国家防疫博物馆展陈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宋妍,王绍强,李特雅:报送的《加强地下水管道巡检、精准消毒处理及水质监测工作的建议》获得武汉市长批示,并要求环保部门落实。内容包括三点:一是根据是否毗邻水源地、是否为居民密集小区服务等条件来评价地下水管的威胁系数,并依据武汉市政地下水管网数据建立管道密闭性、渗漏性、破裂可能性三级预警机制;二是根据区域感染人数、管道老化程度等因素制定分区-分级-分浓度精准消毒方法,减少过度消毒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是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集成武汉市地表水体、地下水体监测结果以及地下水管网数据,形成全方位监测信息系统。

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姚尧、关庆锋等老师提出:城市复工、复产和复学中疫情防控相关工作建议。包括应加强商超、菜市场和中小餐馆等卫生监督,增强公共交通工具的消毒次数,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加强城市郊区卫星城的居住、商业和卫生服务设施配套工作,错峰开学,限制高风险区域学生外出等。

体育学院游茂林老师提出:关于COVID-2019疫情期间我国居民锻炼的困难与建议以及关于当前湖北省疫情发展特征分析与防疫工作建议。

发展规划处陈彪老师提出:高校校园疫情防控要引起高度重视。提出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校园疫情防控的投入和协同。

工程学院倪晓阳老师提出:关于加强特殊应急救援物资的统一调配的建议。基于城市综合应急管理的具体要求,结合历史突发公共事件案例,从备灾和响应两个层面着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对应急物资调配过程进行了梳理,最终针对应急物资调配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环境学院葛台明老师提出:环境样品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新技术与生物安全监控。

材料与化学学院夏帆、李辉、李少光老师提出:建议加快即时检测(POCT)设备在社区网络化普及以实现感染性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有效防控。

学工处邬海峰、王渊、严嘉老师提出建立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的高校学生工作应急方案。分别从深度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强化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优化服务推进大学生求职就业和创业指导顺利开展;分类施策加大校园管理力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环境学院马腾老师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生物威胁给出了几点启示:一是从四个层次和一个纬度,建立生物信息数据和样本库,形成生物安全信息条形码,特别是要加强地下微生物的研究;二是生物威胁的爆发是有条件的,重大气象地质灾害以及物流量和人流量密集地是重大疫情防范的关键期和重点区;三是人类肺基因可能存在差异,是病毒侵袭的重点靶标。

经济管理学院杨树旺、易明、侯俊东、张伟、李通屏老师提出: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战线我国国际担当的建议。第一,积极参与国际防控体系建设;第二,客观及时分享疫情防控信息;第三,加强疫情防控国际科技合作;第四,切实履行应尽国际义务;第五,强化疫后国际经济合作。

公共管理学院王占岐、李世祥、李冰清和国际教育学院张立军老师提出占据道义制高点,苦练内功强自身,提升我国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国际话语权第一,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第二,坚持信息公开透明,实现技术和疫情信息共享,通过每日新闻发布会,多介绍一线防疫情况,尤其是系统化措施和物资保障情况,以及复工复产的情况。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开放世界各国媒体的采访报道,组织多批次外国媒体对中国疫情防控一线的实地深入报道,同时,欢迎各国友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第三,加强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承担疾病控制中的大国责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学技术发展院

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七日


专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