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动态

张朋、梅廉夫*等 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Earth-Science Reviews(2019), Palaeodrainage evolution of the large rivers of East Asia, and Himalayan-Tibet tectonics

发表时间:2019-06-16点击:

近日,地球科学国际权威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刊发我校资源学院和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梅廉夫教授团队,联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Yani Najman教授等的研究成果。论文第一单位为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张朋,梅廉夫教授与Yani Najma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河流体系演变对区域构造事件以及盆地发育的响应具有时效快、精度高、易追踪等特点。东亚、南亚地区发育的大型河流体系(如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等)的空间分布形态对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盆地的隆升/沉降历史、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但这些大型河流体系现今的分布形态是高原隆升过程中随着地壳变形“被动”演化的产物,还是高原隆升完成后“主动”调整、重组的结果,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针对这一重要科学问题,该研究团队以东南、南亚地区陆内与边缘海盆地沉积学与源-汇体系分析为基础,建立了长江-红河、澜沧江-萨尔温江-红河、雅鲁藏布江-伊洛瓦底江-红河的时空演化关系。研究认为,长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和雅鲁藏布江在地质历史上可能并不存在与红河交汇事件。研究同时提出,伊洛瓦底江在古近纪并未与藏南雅鲁藏布江相连,其形成演变和现今空间分布形态主要受自身的向源侵蚀和印缅造山带隆升控制。研究首次系统阐明了东南、南亚地区大陆河流体系的演变与重组机制,对丰富和发展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盆地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科学素材。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中 “孟加拉湾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 课题的资助。

论文信息:

Title: Palaeodrainage evolution of the large rivers of East Asia, and Himalayan-Tibet tectonics

Authors: Peng Zhang, Yani Najman*, Lianfu Mei*, Ian Millar, Edward R. Sobel, Andrew Carter, Dan Barfod, Bruno Dhuime, Eduardo Garzanti, Gwladys Govin, Giovanni Vezzoli, Xiaolin Hu

Source: Earth-Science Reviews 192(2019):601-630

DOI: 10.1016/j.earscirev.2019.02.00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9.02.003

 

专题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