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英文版 | 返回旧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然科学 > 项目申报 > 正文

Html日历插件

关于发布“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核心项目群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各学院(课部)、科研平台:

根据学校《关于印发“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地大发[2017]41号)的总体部署,现将“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核心项目群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参见附件1)予以公布。请各单位根据指南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组织申报工作。

一、项目组织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根据指南支持领域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每个指南支持领域限推荐1个项目/单位,项目负责人原则上为本单位人员。

2.推荐项目需跨一级学科、跨院系组建研究团队(5人左右,成员以参与学科评估为准),鼓励邀请海内外学者协同攻关。

二、执行周期和资助强度

1. 2017年度申报指南按照浅部和深部两大方向各划分为6个资助领域,每个资助领域资助项目1项,合计12项;其中自然科学类项目10项,数据库建设项目1项,社会科学类项目1项;

2.执行周期:2017年12月-2020年6月;

3.资助强度:自然科学类项目为200万元/项;数据库建设项目:150万元/项;社会科学类项目:50万元/项。

三、申请资格要求

1.自然科学类项目负责人要求获得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相当的人才计划或者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以上级别的项目;

2.自然科学类项目要有5年以上研究基础积累的长江中游野外研究基地为依托;

3.学校校领导、院士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地学长江计划”工作小组组长不参与申报2017年度项目。

4.限项规定:对于学校教师,申请(包括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和正在承担(包括负责人和主要参与者)“地学长江计划”核心项目群项目合计限为1项。

四、申报方式及联系人

1.各单位应深入动员、积极鼓励符合条件教师申报2017年度项目,并协助组建跨学院、跨学科优势创新团队;并请2017年12月11日前反馈申报意向(见附件3)至科发院

2.项目申报人需按要求填写项目申报书(参见附件2),所在单位负责人签署推荐意见后,于2017年12月27日前将申报书纸质版一式2份和电子版报送科发院

3.科发院工作联系人,肖平,行政楼401室,电话:027-67885043,邮箱:xp1206@cug.edu.cn。

                                                  科学技术发展院

                                                   2017年12月5日


附件1

“地学长江计划”核心项目群2017年项目申报指南

一、2017-2030年总体目标

围绕地质过程对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制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选择中上扬子地区,研究深部地质结构特征、壳幔相互作用及结构演变的动力学过程、元素迁移富集再分配及其资源能源效应。在此基础上,以鄂西-江汉平原为重点地区,围绕长江中游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重大工程所导致的江湖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趋势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系统研究流域在地下空间结构、地质灾害、地貌、水资源、生态系统、关键带、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整体变化,提出流域大保护的对策和依据,并对未来变化进行预测。

二、2017-2020年阶段性目标

依托中上扬子区已有很好基础的产学研基地,以重要成矿带和矿集区为解剖重点,凝聚力量进行跨院系的学科交叉融合,在地球深部系统若干领域形成合力,在深部地质过程、重要金属矿产资源和能源等方面建成在国内有显著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或示范基地,在岩石圈结构与探测、壳-幔相互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深部地质过程对表层系统的影响、地球环境与生命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演化、深部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效应等方面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同时,依托长江中游已有很好基础的野外研究基地,凝聚力量,并进行跨院系的学科交叉融合,在地球表层系统某些领域形成合力,在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地下水、关键带方面建成在国内有显著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或示范基地,在地质灾害、水资源、关键带等方面取得重要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初步建成“长江流域地学大数据中心”(涵盖地学、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的基本框架。

三、2017-2020年分阶段资助方案

1)为了实现2020年的目标,5年安排总经费5000万元(深部与浅部两个方向各2500万元),每年的资助模式不同。所有资助项目均在2020年上半年结束,以便工作组总结和评估2017-2020年的工作与效果,并部署下阶段(2021-2025年)的任务。

2)2017年:主要围绕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若干关键野外研究基地部署一些以研究团队为主的重点项目(4年期,资助强度200万/项,安排总经费2200万元,其中深部1200万元,浅部1000万元);

3)2018年:围绕野外已有的研究基地或新的研究基地部署个人的面上项目(3年期,资助强度100万/项,安排总经费1800万元);

4)2019年:围绕野外研究基地部署短期项目(2年期,资助强度60万/项,安排总经费800万元,其中深部300万元,浅部500万元);

5)2020年:部署综合集成项目若干项(1年期,安排总经费200万元)。

四、2017年资助方案

(一)资助条件与原则

1)只资助跨一级学科(以成员参与学科评估的为准)、跨院系的研究团队(5人左右),鼓励邀请海内外学者协同攻关;

2)自然科学类项目负责人要求获得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相当的人才计划或者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以上级别的项目;

3)布置重点项目(4年期,2020年上半年完成):自然科学类:200万元/项;数据库建设:150万元/项;社会科学类:50万元/项;

4)自然科学类要有5年以上研究基础积累的长江中游野外研究基地为依托;

5)院士、校领导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以及“地学长江计划”工作组组长不参与申报重点项目。

(二)资助领域的研究内容与考核指标

方向一、全球变化与重大工程驱动的长江流域变化、预测及其对策与管理

1.1地质灾害、地貌与水文过程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2设立。围绕流域地质灾害频发的问题,以秭归等野外基地为关键依托,开展以下的流域地质灾害研究:(1)重大工程作用下滑坡、崩塌灾害致灾机理;(2)重大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技术、特大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技术;(3)流域新构造运动、地貌演化、水文过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考核指标:1)在长江中游的地质灾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或省部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4)发表工程或地学领域顶级期刊1篇论文/人,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灾害数据资料)。

1.2盆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及其污染物迁移转化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3设立。针对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模式的影响,以江汉盆地研究基地为依托开展如下研究:(1)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表水生态水文特征和地下水流场的影响效应;(2)主要污染物的通量变化和迁移转化机理;(3)暴雨/干旱对水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影响;(4)劣质地下水成因及其改良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

考核指标:1)在长江中游的地下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4)发表1篇PNAS/Nature子刊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水资源数据资料)。

1.3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与元素循环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4设立。针对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导致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在长江中游地区选择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系统的研究与长期监测。具体内容包括:1)生态环境与元素循环的现代过程与野外监测;2)元素循环过程与气候变化(特别是干旱事件)的关系;3)植物、微体生物与微生物对气候变化的差异响应与反馈;4)生物介导的典型重金属元素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效应。

考核指标:1)在长江中游的地质微生物与元素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4)发表1篇PNAS/Nature子刊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生态数据资料)。

1.4典型关键带的演化与气候变化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5设立。围绕关键带的形成与演化,以典型关键带野外研究基地为依托开展现代过程与地质记录的综合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关键带系统的现代过程监测;2)关键带系统的地质过程;3)末次盛冰期以来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4)区域极端水文事件与生态响应。

考核指标:1)在长江中游的古气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4)发表1篇PNAS/Nature子刊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关键带数据资料)。

1.5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数据库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6设立。针对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数据库及其管理平台,具体包括:1)构建一体、智能的长江中游资源环境大数据集成管理与共享平台,2)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数据库,3)长江流域的文献与图片库。

考核指标:1)在长江流域的数据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和开发,3)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450万元,4)培养或引进开发长江流域数据库方面的突出人才。

1.6流域大保护的政策、法规与管理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7设立。1)流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与政策;2)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与管理;3)流域生态文明的制度、思想与法规建设;4)开设长江大讲坛。

考核指标:1)参与流域大保护方面的一些重要政策与法规制定,2)大讲坛取得实际效果,3)获得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150万元。

方向二、宜居地球形成与演化的深部地质过程及其资源能源和环境效应

2.1岩石圈结构与探测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2设立。围绕中扬子地块及其邻区圈层结构、变形机制与动力学演化过程,开展岩石圈精细结构调查:(1)综合地球物理探测,获取中扬子地块及其邻区岩石圈精细结构和物性(密度、电性、速度等)物理状态;(2)圈层结构演化的动力学机制;(3)人文经济高噪声背景下地球物理数据采集技术。

考核指标:1)在中下扬子区的圈层结构探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4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区域研究基地,4)发表1篇Nature子刊/PNAS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具体数据资料)。

2.2-幔相互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2设立。围绕大陆生长、关键重大地质时期的壳-幔作用过程及物质循环规律约束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如下研究:(1)克拉通早期地壳生长机制;(2)重大地质时期的壳-幔作用;(3)壳-幔作用的实验约束。

考核指标:1)在中下扬子区壳-幔相互作用与地壳形成演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区域研究基地,4)发表1篇Nature子刊/PNAS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具体数据资料)。

2.3深部地质过程对表层系统的影响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3设立。针对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导致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在长江中游地区选择典型生态系统开展系统的研究与长期监测。开展如下研究:1)深部碳循环及其环境效应;2)深部环境与深部生物圈;3)长江贯通的深部结构制约与新构造运动。

考核指标:1)在中下扬子区深部地质过程对表层系统的影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区域研究基地,4)发表1篇Nature子刊/PNAS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具体数据资料)。

2.4地球环境与生命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演化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3设立。围绕新元古代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多细胞生物起源、新元古代-古生代之交海洋环境演变与生物分化、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生物-环境事件与地质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如下研究:1)新元古代极端气候环境事件与多细胞生物起源;2)新元古代―古生代之交海洋环境演变与生物分化;3)古生代―中生代之交的重大环境事件与生物演化。

考核指标:1)在中下扬子区地球环境与生命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演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或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区域研究基地,4)发表1篇Nature子刊/PNAS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地层古生物数据资料)。

2.5深部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效应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4设立。针对中上扬子区及其邻区典型成矿带和沉积盆地的金属矿产资源、地热资源,开展如下研究:(1)典型成矿带或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勘查评价;(2)流域资源承载力;(3)地热资源形成机制及其开发利用。

考核指标:1)在长江流域的矿产资源和能源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野外研究基地,4)发表1篇NS子刊/PNAS论文或年均1篇T1论文或人均1篇T2论文,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矿产资源数据资料)。

2.6沉积盆地能源及其综合利用

研究内容:依据实施方案4设立。围绕流域能源富集机理、评价技术以及煤炭综合利用等问题,依托流域内的能源勘探开发区带,开展以下研究:(1)沉积盆地演化动力学及深部油气资源效应;(2)页岩油气差异富集机理及评价技术;(3)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4)清洁能源。

考核指标:1)在沉积盆地能源富集机理及评价技术、煤炭综合利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2)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或省部一等奖或涉及长江流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经费累计达600万元,3)形成具国际重要影响的研究基地,4)发表工程或地学领域顶级期刊1篇论文/人,5)培养或引进优青及以上级别的国家级人才,6)参与数据库建设(方向一主题5数据库中有团队贡献的能源数据资料)。